江宜樺前進校園 向同學分享:新媒體時代來臨後的民主政治

  1. Home
  2. 最新活動
  3. 江宜樺前進校園 向同學分享:新媒體時代來臨後的民主政治

文字:趙婷/ 照片:鄭新

台灣記者協會與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共同主辦的「口語演述:社群傳播專題」系列演講。今日邀請到前行政院院長―江宜樺,以政治學者的角度出發,和同學們分享在新媒體浪潮來臨的趨勢下,民主政治與傳播媒體的關聯性,以及在現行的民主政治體制下,媒體在這之中扮演的角色。


民主政治等於讓民眾直接參與政治?並非如此
首先,江宜樺談到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質。他說道,許多民眾聽到「民主政治」所想像到的是:讓公民直接參與政治、決定國家大小事。然而大眾所想像的樣子,其實是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,所有的任務不須假手政府官員、傳播媒體等等,能夠直接參與國家的重要政策討論。但他也點出,雅典的城邦經驗很快在西元前300年就結束了,之後就再也沒有這種政治生活型態的再現,直到17世紀後,民主政治才又慢慢萌芽,但也已不是雅典那樣的直接民主政治。
而現代民主偏向間接民主,江宜樺提出現代民主的幾個特質,包含:定期的公正選舉、競爭性的政黨政治、由文人掌最高行政權、保障基本人權、獨立的司法體制、尊重法治的公民文化、自由多元的民間社會。

沒有政黨的民主政治目前還不可行
其中江宜樺談到競爭性的政黨政治,他說,近年來大眾對政黨的喜愛度不高、認同感也降低許多,甚至有一半的民眾沒有政黨的認同,即使如此,他以政治學的角度分析「沒有政黨的民主政治,現今還是無法施行。」就以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例,2014年柯文哲第一次競選台北市長時,高喊跳脫藍綠,成為超越黨派的獨立候選人,而在今年8月,卻自立黨派,籌組了台灣民眾黨,柯文哲一定要組黨,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?
江宜樺指出,「要不要組黨」這是傳統政治無法避免的問題,如果對政治上還有規劃或企圖心的政治人物,最後仍免不了還是得透過黨派的力量,建立自身黨員的基礎,在安排人員上,才能夠有完善的規劃。因此,目前的民主政治,選舉和政黨兩者仍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新媒體時代來臨 人人都有媒體第四權
接著江宜樺提到,傳播媒體在民主政治上的角色。他舉出現今影響民主社會公共政策的關鍵者,除了行政、立法、司法三大部門以外,還有政黨、企業、NPO、學界、媒體。而有「第四權」之稱的媒體,是被近代許多研究民主政治的學者認為,是三大部門以外,最具有影響力的。媒體在大部分自由主義的國家有很大的效力,它們可以報導真相、監督政府、反映民意甚至影響民意,同時也是對抗專制政權的利器。
而隨著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興起,每個人只要找對方法,就算不是傳統的政黨、政府、企業家,也能夠成為帶領方向的指標。這讓許多新媒體使用者,對於直接民主的到來燃起了一絲希望,也進一步改變了民主政治的生態。新媒體時代來臨,人人皆有工具,每個人都可以創造風潮、報導事實、影響輿論。

傳統媒體設定議題 影響大眾討論方向
除了人人都是自媒體,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外,江宜樺也提出了傳統媒體獨具的優勢――設定議題。他以四大報同一天的頭版為例,若當天沒有發生重大社會議題,每家的頭版也許都不同,那麼不同的報導都是該家媒體想引起讀者討論的內容,它們設定了讀者看到的報導,以及延續討論話題。但若同一天有重大事件發生,某一家報紙卻反其道而行報導了與其他家不同頭版,這是為什麼呢?江宜樺說,其實那只是媒體在設定議題的策略,不只四大報,電視報導、網路媒體上每天所刊登的新聞更多,因此讀者們在閱讀前也應多加思考,媒體所報導的議題是否真的值得被大眾討論?不要輕易地落入媒體設下的議題圈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