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語演述:社群傳播專題 演講心得比賽 第二名:游嘉葳

  1. Home
  2. 最新活動
  3. 口語演述:社群傳播專題 演講心得比賽 第二名:游嘉葳

課程名稱:口語演述

系級學號:口傳三乙 A106060024

姓名:游嘉葳

前言:

之所以會選修這堂課,是想聽到各類型傳播產業,或與傳播結合的產業之企業人士分享產業脈動、趨勢,以及自身的經驗分享,一個學期下來,這堂課確實符合我的期待,也得到了預料之外的養分,這些來自於講者的演講能力,包括台風、論述故事的技巧、ppt的呈現等……有許多在豐富內容之外的細節,可以提供我效仿及學習;在同學的提問中,看到來自不同科系的人具備不一樣的觀點、知識,又見他們如何組織問題,用自己的視角,將資訊的不同面向回應講者,從一來一往的討論中,讓觀念可以被釐清,也得到更多、更深層的資訊。

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,從一個又一個的親身經歷,感受到傳播產業有著巨大的變化,而轉變不是一朝一夕所致,促使改變的是各個產業緊密結合,像轉動的齒論一般,加速這些改變的發生,就如同網路打破傳統媒體權威,政治與媒體的關係、科技帶動新興媒體的崛起;AI應用在網路行銷,社群平台成為最有效的廣告媒介……最後,這些觀念、工具、產品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就如社群媒體、影音平台讓網紅成為另類的意見領袖,藉由大家熟知的網路,滲透我們的真實世界,我想知道要如何才能先知先覺?要如何解釋、理解現象的發生,更要知道,如何,不要停下來問問題?

看這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光發熱的業界人士們——可能因為大量工作、被壓力轟炸過的眼神,在產業的前線,清楚業界的無奈、侷限,亦或深知身負「傳播者」的使命感,這些用著生命在成就自己的講者們的身影,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裡;在相對和平、步調緩慢的校園裡,我還沒有感知到社會的殘酷,也在盡自己所能,在每堂兩個小時的演講中,理解講者們無私的給予年輕學子們,自己長期奮鬥的心血結晶……。

本文:
細思極恐的網路媒體傳播,留住觀點最重要

在口語傳播學系認知到的溝通,還停留在面對面的人際溝通、團體溝通,既然知道溝通裡符號可以賦予意義,怎們沒有發現,每天都在使用的Line、Instagram、Youtube埋藏蠢蠢欲動,影響我們思考的力量?

大眾早已習慣在網路媒體瀏覽動態影音,沒有耐性花時間坐下來聽你用文字長篇大論,眼球追求刺激,傳播資訊的媒體只能一再的想方設法——即使可能偏離事實,也要抓住閱聽眾的目光;但終有一部份人,了解觀眾喜愛卻致力做對的事,在亂象裡,努力的找尋定位;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在訪問李安導演,談及最能代表2019的一個字,他回答:「亂」;我對其解讀,認為今年度發生的代表事件的確使得人心惶惶,其中政治力量、媒體傳播可謂「功不可沒」。

但就如同李安利用拍電影傳達他的正能量,總有一群「傳播者」抱有熱忱、想法,想做「好」新聞,看李天怡主播的〈多元媒體時代的溝通力〉,那些混亂不實的資訊無法長存,真金不應該怕火煉,她說:「觀點很重要」,現今還能活躍於網路平台的人物,都有個人的說話風格、突出的人格特質,最重要的是,能表達自己的想法,一昧的搞笑、脫軌行為會讓閱聽眾厭倦,在這個資訊爆炸,什麼都「亂」的現今,我想我們更想找到「真實」與「真誠」。

如果傳播者可以把持如此的信念,接收訊息者也應該要有自己的態度,李主播說:「看夠多的資訊,習慣接收,才會有判斷的能力」;與他人溝通,最重要的是先聆聽,內化的過程需要經由平時多方的接收資訊,才能在需要時派上用場,她說:「害怕的事情會在你最緊急的時候找上你」,令我深刻反省,平時有沒有用心在過濾映入眼簾的資訊,我理解到,總要再掉入資訊前停下來審視,思考後再提出觀點,將會是推動「好」新聞源源不絕的力量。

挑戰閱聽眾的閱讀極限,文章越長越好?

我了解文字的魅力,是激發想像力最好的工具,但我也抵擋不了圖片與影音,更方便理解的呈現故事與想法,就如同現今動畫和電影市場凌駕於紙本漫畫與小說之上,即便如此,我也知道不能捨棄「閱讀」;在我想要更了解一則新聞時,我會想要藉由文字了解其來龍去脈,我很樂意看到願意為它做深度報導的寫者,現今網路上有許多新聞平台,不放圖片多於文字的報導,還扎扎實實的疾呼:「文章要越長越好」;在夏珍的〈新聞產業與社群媒體〉這場演講中,我首先看到的是講者自信、不畏險阻的氣魄,文字的市場在如今閱聽眾的眼中,再如何不討喜,也要把握住那一群,還願意讀報導的人們,她說:「我們要在遍地短小輕薄的文章中,做出區隔,也養成閱聽眾的閱讀習慣。」要帶給閱聽眾的是世界觀,要讓這些閱讀發酵,讓我們可以藉由新聞去了解身邊發生的事,世界在發生什麼事,我想這也是在培養競爭力,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,若是沒有望遠國際的眼光,也就失去了趨勢,失去了與他人溝通成長的機會。

AI科技應用無遠弗屆,網紅行銷靠它吸睛

AI科技是潮流,人們發掘它在各種產業的可能性,傳播業當然也不例外;大數據分析更了解網路使用者習慣的投放廣告;自行合成圖片、創作歌曲;由程世嘉的〈AI應用與網紅行銷〉,看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無限可能,大數據分析可以更了解消費者的愛好及習慣,因為人們在網路的蹤跡可以被蒐集,越漸蓬勃發展的網紅行銷就能利用大數據分析,更準確的把握消費者行為,如對網紅的喜愛程度、對商品的忠誠度;未來機器能做的事只會更多,跟我們又如何相關?程世嘉先生說「未來會更重視數據的解讀,而人際之間的溝通更為重要。」科技日新月異,可能追不上它改變的速度,不及因產業互相連動的快速轉變,不變的,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科技最終要回歸使用者如何使用,可以預見未來要面對的是更多道德倫理的考驗,如隱私權等,要探討更多是人本身,我們能做的,是不設限自己學習的領域,要多方涉略,就如關注經濟、科技的趨勢發展,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
政治角力也帶動媒體的議題設定?

之前只看大人口沫橫飛談論政治,我平常不是熱衷於政治的人,對其印象除了來自大人的口水以外,就是電視上的形象;我以為講者會是典型的政治人物,面對眾人「話」出美好前景,卻看不見真心誠意……看到的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先生是一個說話不急不徐的人,在台上有著淡淡,卻給人不容造次的氣場,他從政治的歷史演變開始說起,讓我想起曾經,課堂老師時常掛在嘴邊的「脈絡」,談及希臘的民主政治,要先向我們定義民主的概念,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裡,我知道講者給的架構很明確,若我們想要追求民主,身在民主體制之下,需要探討的問題是「要構成民主,一般大眾對新媒體的使用是最適當的辦法嗎?」

講者舉了例子呈現媒體的議題設定,常常是政治公關擋也擋不住的指控,我們能在這些新聞中得到什麼?若政治與媒體是互利共生的關係,對一般閱聽眾而言真的是好事嗎?我也認為最壞的情況是讓政府與人民分割,彼此對立與不信任,可能抑制了想做事、會做事的人出頭的機會,就如沉默螺旋的惡性循環,如此該如何自詡為要體現民主價值的國家?

結論:

除了許多產業新知以外,也有社會現正面臨的議題探討,在接收資訊之後要反覆咀嚼,還要結合曾經學習過的知識、常識,才能找到盲點提問,也在腦力激盪之餘,單純接收到了許多正能量,就如陳姿璇〈共享經濟與媒合平台〉,以服務人為本的行銷,能走的更長、更遠,不僅需要對市場的洞察力,也要有勇氣與熱情,我相信每個講者都將這個信念套用自身,並且放大數十倍,有著對於未知的好奇,直面困難的拚勁,才可以自信的站在台上,娓娓道來這些點滴與心得;不畏考驗的精神,我也從黃寶慧〈慧眼看先天下?〉這場演講中得到很多啟發,發現這些講者都有些共通點,他們的強壯來自開始的那一步不會猶豫,拚盡全力的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,會在無形之中也成就他人。

講者們的幾句話已經埋藏在心靈深處,它們不見得立即見效,但就像堆積在泥土底層的肥料,終會促使更順利的開花結果。